今天是2025年11月05日,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!

中国社区发展网

社会工作专业案例丨从“静音”到“共鸣”:一位独居听障老人的优势视角重建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

摘要:本案例聚焦于一位70岁、听力一级残疾的独居老人陈奶奶(化名)。案主因生理机能衰退与社会交往隔阂,面临居家安全、亲情沟通与社会融入等多重困境。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江南民政社工站运用“优势视角”与“社会支持网络”理论,通过“安全-陪伴-赋能”三级干预模式,构建“1+N”社区支持网络。干预策略涵盖居家环境微改造、沟通工具适配、情感陪伴系统搭建及个人潜能激活。经过三个月的专业服务,案主的居家安全风险显著降低,家庭关系与社交网络得到修复与拓展,自我价值感显著提升。本案例为服务高龄听障群体提供了以“双向奔赴”为核心的可复制实践路径。

一、案例背景:当世界被按下“静音键”

70岁的陈奶奶生活在一個日益安靜的世界里。听力一级残疾如同一個无形的屏障,将她与外界隔离。清晨拉开窗帘的手带着迟疑,是她每日面对“无声困境”的开始。

安全“失守”:无法感知火灾警报、车辆鸣笛,水壶烧干、浴室滑倒成为潜伏的日常威胁;亲情“失真”:外嫁女儿的视频通话,因听不清而频生误会,从“不耐烦”的误解到“根本听不懂”的无奈,亲情在无声中损耗;社交“失语”:邻里关系融洽,却因沟通需对方反复大声说话,久而久之大家默契地“少打扰”,她主动退缩,成为社交“局外人”,“怕给人添麻烦”成为减少出门的理由;心灵“失声”:“白天看看电视,晚上早早睡觉,有时候一整天没人和我说句话。”摩挲着旧相册里的全家福,是她孤独感最真实的注脚。

社区社工在入户走访中发现,陈奶奶的个案并非孤例,其背后是高龄听障老人群体普遍面临的“被标签化”(如“难沟通”、“高风险”)与真实需求“被忽视”的结构性困境。

二、理论框架与需求评估

1.理论框架:

本案以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指导。

优势视角:摒弃单纯的问题导向,致力于发掘陈奶奶自身的内在潜能与资源(如手工技能、学习意愿、与邻里建立关系的愿望)。

社会支持网络理论:旨在为陈奶奶构建一个由正式支持系统(社区、社工、残联)与非正式支持系统(家庭、邻居、志愿者)共同编织的、多元化的支持网络。

2.需求评估:

首要需求(安全):居家环境安全改造与紧急情况预警、求助机制;核心需求(情感与沟通):修复与女儿的亲情沟通渠道,重建社区社交联结,缓解孤独感;深层需求(自我实现):突破“被照顾者”角色,获得社会参与感与自我价值认同。

三、服务计划与介入过程:构建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温暖联结

社工站联合残联、志愿者团队,制定了名为“安全-陪伴-赋能”的三级服务方案,核心是“用老人能感知的方式,进行一场双向的温暖联结”。

介入层级一:环境赋能,构筑安全“防护网”

居家安全“微改造”:一周内完成防滑地垫铺设、浴室扶手安装;引入科技助具,如声光报警器(灯光闪烁替代声音提示)、闪光门铃(敲门触发灯带闪烁),并配备一键呼叫手环直连社区24小时值班室。

沟通工具“双适配”:在联动残联适配大功率助听器的同时,考虑到其使用习惯,创造性推出“沟通支持包”——内含图文结合的“手语+写字板”沟通手册,覆盖就医、买菜等高频场景,并组织热心邻居学习基础手语,将沟通障碍转化为社区共融的契机。

介入层级二:关系重塑,编织情感“陪伴网”

建立制度化陪伴:社工每周两次固定上门,兼顾实务与情感支持。同时,招募低龄退休阿姨组成“银龄陪伴团”,进行每周轮值,将“独居”生活转变为“群居”式的社区生活。

搭建亲情“无障碍通道”:社工教授陈奶奶使用视频通话的“放大字幕”功能,并协调其女儿将每周视频固定化、仪式化。创新性地引入“小黑板笔聊”方式,女儿提前将关心写在纸上展示,使无声的通话反而充满了趣味与期待。

介入层级三:潜能激活,实现自我“价值网”

“优势”变“舞台”:社工敏锐地发现陈奶奶腌制辣酱和剪纸的特长,并以此为抓手,组织“邻里手工茶话会”,邀请她担任“主讲老师”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,她的自信与笑容成为最动人的风景。社区活动中心特设的“陈奶奶剪纸角”,更让她的作品成为连接社区的媒介。

跨越“数字鸿沟”:针对听障特点,社区开设“无声课堂”,利用大字幕PPT和手势演示,帮助陈奶奶掌握了语音转文字APP、扫码等技能。当她能独立用手机购物时,自豪感油然而生:“现在去超市不用麻烦别人帮我念价签了!”

四、评估与成效:从“我不敢”到“我想试试”

三个月后进行回访,服务成效通过观察与评估量表得以显现:

1.安全风险显著降低:声光报警系统成功预警,防滑设施提供了物理保障,陈奶奶的活动范围与自主性大幅提升。

2.社会支持网络巩固与拓展:家庭关系从紧张误解走向温馨有趣,与女儿视频时不再因听不清闹别扭,反而学会了用手语比“我爱你”,同时还发现陈奶奶的手机相册里多了很多与女儿的“云合照”;社区内从“少打扰”到“茶话会固定嘉宾”,社交活跃度显著提高。

3.个人效能感与自我认同提升:最显著的改变在于陈奶奶的精神面貌。她从被动接受关怀,转变为主动提出要教其他听障老人做辣酱。在结案评估中,她写道:“最开心的事:现在我知道,就算听不见,也有人愿意慢慢和我说话。” 这句话,标志着其自我价值感的根本性转变。

五、专业反思与启示

陈奶奶的案例的成功,源于一场成功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从“单向救助”到“双向共情”:服务的关键在于跳出“我帮你”的单向度思维。社工并非单纯的施予者,而是通过与案主深度共情,找到她能够接受并回应的方式,使帮助成为一种温暖的互动。

“优势视角”是服务的引擎:将服务焦点从“听力丧失”转移到“手工技能”、“学习能力”和“与人联结的渴望”上,是激发案主内在改变动力的核心。

“微创新”解决“真问题”:“沟通支持包”、“小黑板笔聊”、“无声课堂”等看似微小的创新,精准地击中了沟通痛点,体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精细化与人性化。

构建可持续的“生态支持系统”:本案构建的“1+N”网络,将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系统有机结合,确保了在专业服务结案后,对案主的支持仍能通过社区邻里、家庭成员等渠道长期延续。

结语:为高龄听障老人服务,不仅是安装一个报警器、举办一次活动,更是要为社会按下“慢放键”,用耐心与创意,搭建一座通往无声世界的桥梁。当社会愿意用他们能感知的方式传递温暖,当长者愿意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回应世界,这场“双向奔赴”便能产生巨大的共鸣,让每一个寂静的角落,都重新充满生活的回响。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慧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 周雅姝

上一篇:合肥活力绽放 暖意同行——七里塘社区“七里时光健步周”活动圆满举行
下一篇:没有了